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对读书人不事劳动、脱离实践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是君子应有的品格,更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诘问,主张读书人应该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首先要深刻体认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将劳动教育作为健全学校育人目标、优化学校教育方式、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契机,从而真正做好“五育融合”,创造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劳动教育新实践、新经验。
01
审视劳动教育的目标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发展、繁衍生息的根本途径。在我看来,劳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目的,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时空。
当下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既反映出劳动教育被忽视、被淡化、被弱化的状况,也是劳动教育被忽视的后果。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重拾劳动教育,而且应该深刻体认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创造性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劳动教育。
许多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其义有误,其行有偏”的问题。
其实,劳动教育不仅是实现或增强其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也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的方法和技能,更不仅是让学生在学校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这些做法是对劳动教育的肤浅认识,没有抓住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根本。
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是要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从而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学生在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过程中,通过身心参与、脑体结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陶冶情操、提升认知、锻炼思维等方面的重要工具性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强调劳动教育的本体性价值,不能将其简单看作实现其他教育目标的工具和路径。“五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奠定“底色”的教育,是培育高贵灵魂、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是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
02
构建整体育人方式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劳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显著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行动,创设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烹饪、手工、家政等生活技能的学习进入学校,不少学校还因地制宜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提供亲近土地、亲近田园的机会,一些城市学校还充分利用楼顶、墙角、走廊、阳台等空间开展种植活动,许多地方组织编写了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这些变化都说明,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实践属性的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式、参与式实践,为学校教育的完善和育人导向的落实发挥了独特作用。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劳动教育不是学科课程的点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融合性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増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有益于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同时,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实施方式。
学校应该用最接近大自然的方式开展教育,把学生从机械抽象、枯燥重复的知识灌输式教育中解放出来,引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走进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场,在广阔、完整、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学习知识,进而将知识输出运用并变成自己的能力素养。
只有这样贴近自然的教育,才能带给学生丰富、多元、深刻的精神滋养。
更进一步而言,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割裂的存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劳动教育的因素,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
无论学科教学、文体活动、日常管理、师生交往等,凡是需要学生身心参与的大事小情都含有劳动的要素,也都天然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重要渠道。
03
彰显中国教育文化自信
中国人对于劳动有着独特、朴素的理解,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这些都是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重要文化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教育可谓最有中国文化味道的教育,古人倡导的“晴耕雨读”的诗意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鸡犬相闻”的田园意境等,都可以在劳动教育中找到印证,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发展。
中国人的劳动观念中,包含着对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生产劳动价值的丰富认识,这些都为今天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人在农耕劳动中形成的尊重自然规律、不违背农时、不涸泽而渔、人与自然相互契合等观念,对于今天的劳动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遵从人的成长规律、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所表现的积极乐观态度、勤劳勇敢品格、务本求实精神等,都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题中之义。
中国劳动观念所强调的对于自然万物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理解,也为如何做好课程整合与学科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
我们既要合理借鉴有关教育的新名词、新概念,也要坚持教育的中国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教育的智慧,彰显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通过“五育融合”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进而创造出更富有生命气息、更彰显自然之美的教育境界,在劳动教育中探求“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的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