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南师范大学组团(以下简称组团)《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职责》和《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四个一”活动实施方案》,2025年4月至5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南师范大学组团历史、物理、地理、英语、语文学科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相继开展教研活动。
历史学科:聚焦课程建设,深化历史教育协同创新
4月,历史学科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分别召开三场教师教育专家联合研讨会。本次系列研讨由工作室主持人王继平教授主持,组团内高校的历史学科专家、老师,以及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共30余人次参与了研讨。
7日下午,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守谦为第一场研讨会致辞,会议以“历史学专业教育实践及其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主题,河南师范大学马小能、葛风涛、高美苏三位老师分别以《历史学专业教育实践及其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实施》《历史学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经验与困境》为主题进行发言。与会专家、老师们针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核心素养落地、跨学科教学、教学设计中角色扮演设置的利弊进行了深度研讨。王继平提出历史教学需强化整合思维,建议教师将零散知识进行逻辑化梳理,通过多元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实现学生知识的长时记忆与有效迁移。
历史学科第一场研讨会专家、老师合影
11日,在第二场主题研讨会上,山西师范大学樊百玉副教授首先作《中学历史教学设计难点突破》主题分享,介绍了该校在历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学历史教师职业养成、学生教学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忻州师范学院曹彦老师、长治学院王慧涓老师分别介绍了其所在学院在历史教学法课程设置中的做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山西师范大学刘丽副教授、贺文乐副教授分别围绕“中国历史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结合”作主题分享。针对课程设置与实践培养等议题,与会专家、老师们展开深度交流。王继平进一步指出,教师要从历史教学本源性的角度出发,重视史学基础的积累,平衡好史学和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
历史学科第二场研讨会专家、老师合影
15日,第三场主题研讨会由江苏师范大学刘玲教授主讲,分享主题为:搭建课程标准与授课内容间的桥梁一一从W老师的《革命志士的奋斗》课例说起。刘玲从初中教学具体案例入手,剖析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展示了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策略、分享了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经验。针对刘玲的分享,与会专家、老师们围绕教学案例在历史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展开探讨,并提供了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最后,王继平对此次系列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发言,期待工作室的成员继续同心协力、发挥协同优势,助力历史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历史学科第三场研讨会专家、老师合影
物理学科:应对改革与技术挑战,探索物理职前教师培养新路径
为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双重挑战,探索物理职前教师培养新路径,物理学科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于4月9日、10日、11日连续开展三场线上联合教研活动。工作室主持人张军朋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孙枝莲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杜爱慧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群副教授以及忻州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等组团高校工作室成员共计230余人参与此次系列教研活动。
9日,首场研讨会由忻州师范学院王清亮教授主持,忻州师范学院郝继明老师作《新时代物理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聚焦问题,探索发展之路》主题报告。郝继明在报告中指出当前物理职前教师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衡,实践环节薄弱;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机制缺失,实习指导覆盖率低;师范生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及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与会老师展开热烈讨论。孙枝莲建议通过“双导师制”加强职业引导,并增设数字素养模块;王莉华则提出可通过外聘中学名师授课、跨教研室协同开课等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最后,张军朋作总结发言中强调实习对师范生成长的重要性,指出可通过分析实习中反映的问题反思教师教育课程,并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实习安排、实习指导等方面的经验。
物理学科第一场研讨会:郝继明作报告
10日,第二场研讨活动由周口师范学院王春艳老师主持,王莉华作《新时代物理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主题报告,杜爱慧、王群、张军朋作点评。王莉华指出,当前职前教师教育存在职业认同感低、就业意识淡薄、学习兴趣缺乏,以及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并指出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予以应对。杜爱慧点评道,要紧密贴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精准定位课程目标、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大力强化实践环节、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王群则分析了师范生使用AI的优势和劣势,并在精简课程、提升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张军朋提出,学校要强化教师课程与基础教育改革的适配性、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者则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中小学课堂、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物理学科第二场研讨会:王莉华作报告
11日,第三场研讨活动由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林可君主持,李莉老师作题为《新时代物理职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困惑》的专题报告。李莉指出当前物理师范生培养面临三大挑战:专业知识深度不足、教学能力薄弱、职前职后角色转换困难,并就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高校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如何协同支持师范生培养等方面分享思考与困惑。对此,王群提出,课程设置需平衡“物理专业”与“教育专业”双属性,突出物理师范生独特优势。而对于部分高校教师脱离一线教学等问题,工作室成员建议进一步探索协同教研与联动机制。张军朋强调,要紧跟时代需求,强化课程改革、实践创新与师资建设,坚守“双专业”定位,做好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的课时分配,彰显物理学科特色、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替代的高水平优秀物理教师。
物理学科第三场研讨会:李莉作报告
地理学科:借鉴国内外地理教育前沿技术,提升地理师范生培养质量
地理学科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于2025年4月13日、20日分别组织两场论坛。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蒋连飞博士主持,工作室主持人曾玮教授,袁孝亭教授、陈淳副研究员,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及组团内其他高校地理学科师生约2000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此次论坛。
在第一场论坛中,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围绕国际地理教育经验借鉴、本土地理教育实践探索、技术与地理教育融合前沿趋势等主题展开汇报。第一场点评环节中,袁孝亭强调科研论文写作中模型构建的重要性,建议借助“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献综述与信息筛选。袁孝亭还专门指出地理思维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及其在学术界的共识度,提出通过建模和专家咨询法来深化地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曾玮则着重于地理教学实验的设计,强调了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需构建有效的教学指标体系,并明确其理论依据,这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一场学生汇报展示
袁孝亭教授点评
曾玮教授点评
第二场论坛中,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等主题展开汇报。第二场研讨会点评环节中,袁孝亭强调了无人机、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重要贡献,并指出良好的研究应具备清晰的研究问题、显著的研究贡献以及条理清晰的研究过程。陈淳提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以增强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蒋连飞在点评中强调,研究需立足地理学科,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拓展研究视野。
第二场学生汇报展示
论坛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是工作室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地理教育类外文文献,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从而提升地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英语学科:数智驱动测评创新,推动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4月26日至27日,英语学科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举办了首届“数智时代语言测评创新十人论坛”。来自河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组团高校的工作室成员相聚广州,共同探讨多语智能测评的创新发展路径,助力新时代英语教育评价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共举办10场主旨报告和1场教研活动。主旨报告聚焦“测评研究与大语言模型”和“测评教学与人才培养”两大主题,从人机交互构念、AI测评技术创新、测评课程建设与革新等方面,探讨多语智能测评的创新发展路径。主旨报告结束后,李元科等四位教授在圆桌论坛中以“数智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与教法创新”为主题,探讨了技术赋能下的外语教材教法相关问题。
圆桌论坛
随后,工作室主持人黄丽燕教授主持英语课程教学研讨与专著出版教研活动,分享了如何将教学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并升华为研究成果,以助力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组团高校英语学科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其中,河南师范大学金莉老师表示,研讨活动提供了语言测评领域最新动态与前沿信息,有助于提升英语教师语言测评专业素养、推动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周口师范学院常婧老师指出,通过论坛结识了多语言测评方向专家,明晰了数智时代外语测评发展方向,受益良多;忻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任玲表示,通过参与本次研讨深入了解了不同地区数智时代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与教法创新探索,为今后融合技术与教育、推动英语教学与测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语文学科:聚焦数智时代技术与人文融合,探索语文教育新范式
4月至5月,语文学科教师教育专家联合工作室成员参与两场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并围绕“数智时代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同步组织线上、线下研讨会,深度研讨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4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华东语文大讲堂在南京举办。本次大讲堂聚焦“AI赋能课堂变革”主题,约6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大学生参会。会议分三个环节展开:学术讲座环节聚焦 AI 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教研论文写作规范,示范课观摩研讨环节围绕AI技术在小学、初中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学术讲座与微型沙龙环节围绕AI 如何赋能语文教学展开。示范课观摩研讨环节,工作室成员、山西师范大学王卫丽老师深度观摩 AI 支持的高中语文读写课例,重点记录技术融入读写活动的实践经验。她指出,这些课堂实践展现了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多元路径,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在微型沙龙环节中,工作室主持人周小蓬教授以“素养植根”智能学习系统为例,详细阐述技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专家团队在线下参会期间,通过线上会议向工作室成员分享会议核心内容、课例展示及周小蓬的主题发言。工作室成员在线上积极学习,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对AI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周小蓬教授主题发言
5月9日至11日,中语专委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数智时代的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周小蓬当选为中语专委会新一届常务理事。学术研讨会议程分为专题讲座、数智语文教学观摩与交流两大模块。10日上午,在专题讲座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作《人工智能是教育创新的基座》专题讲座,清华大学李祖希研究员则通过《DeepSeek助力语文课程教学深度变革》报告,展示大语言模型在文本分析、写作辅导中的实践案例。下午,学术分论坛分设五场专题研讨,主要围绕“数智技术赋能阅读教学”“古诗文教学”“整本书阅读”“写作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向展开。在11日上午的教学观摩与交流环节中,研讨会展示了初中阅读与专题学习、高中写作与整本书阅读等课堂案例,通过实践示范探索数智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协同创新。专家团队线下参会的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将会议中的重要观点、前沿理论以及实践案例分享给工作室其他成员。
中语专委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合影
学员纷纷表示,此次系列学习与研讨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既获得了理论的启发,也收获了实践的指导。河南师范大学耿红卫教授表示,AI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需要“冷思考”。“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与文化的浸润,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和课堂的温度。在拥抱AI的同时,更应平衡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周口师范学院陈晓洁老师表示,系列学习活动中的实践案例十分有趣,为自身后续进行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AI 技术优化作文批改的探索,让我直观感受到技术赋能教育的潜力,进一步坚定了将智能技术融入日常教学的信心。”
通过此次系列活动,工作室成员进一步深化了AI技术在未来语文课堂运用中的巨大潜力,增强了以智能教育推动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信心。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技术赋能与人文浸润为核心,优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协同提质计划的深入推进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