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华南师范大学报告厅,一艘航船模型矗立在台上,随着嘉宾拉动缆绳,一面写着“助力学校德育改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风帆徐徐升起。
这富有象征意义的一幕,正如《中小学德育》杂志编委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颖民先生致辞感言:“40年来,我们始终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学术立刊、实践强刊、创新兴刊’为准则,在时代的浪潮中锚定方向、砥砺前行。”
当日,来自国内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教育期刊和中小学校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及其他教育同仁近300人,共同出席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主题德育论坛暨《中小学德育》杂志40周年纪念活动。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致欢迎辞,他指出,40年来,《中小学德育》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教育一线。杂志扎根实践,以专业力量赋能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及时解读重大教育政策,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范例,让一线教师的智慧与经验得以宣传推广,有效推进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王春超表示,华南师范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小学德育》杂志的发展,将其作为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抓手,整合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资源,为杂志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致力于将《中小学德育》建设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德育学术品牌。
“1985年,教育部一纸委托,将创办全国首份德育专业期刊的重任交给华南师范大学。”吴颖民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小学德育》的创办和发展历程。他指出,40年间,《中小学德育》坚持“每一篇稿件都是对教育的承诺”,严格遵循“三审三校”制度,坚守学术伦理,杜绝浮躁之风;聚焦德育领域真问题,不断回应时代叩问;不仅汇聚了顾明远、鲁洁、班华、朱小蔓等一代代德育大家的智慧结晶,还挖掘了无数基层教师的实践真知。正是这份对学术的敬畏、对实践的尊重,让《中小学德育》成为中国德育研究的“风向标”,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信赖的“精神家园”。
站在40年的新起点上,审视发展新使命,吴颖民强调,《中小学德育》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未来发展,以学术创新回应时代之问。一是筑牢学术根基。聚焦新时代德育重大课题研究,推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二是深化实践联结。携手更多一线学校,共建德育特色学校和实践研究基地,让理论研究“落地生根”。
“回望《中小学德育》的40年,是‘一本杂志与一个时代’的对话,更是广东期刊人矢志创新的缩影。”广东省期刊协会会长陈彤彬致辞指出。对于杂志未来的办刊发展,陈彤彬希望《中小学德育》坚持强化价值引领、深化协同创新、拥抱数字革命,为构建中国德育学术话语体系作出新贡献。
多年来,田家炳基金会一直热心支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并将德育作为重点支持领域,与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德育》杂志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合作。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高级干事甄眉舒女士致辞指出,《中小学德育》作为一份全面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期刊,自创刊以来不断推进不同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刊物水准不断提升,经过40年的沉淀与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德育期刊。
作为一次主题德育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就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作《新时代德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与实践要求》的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檀传宝作《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及其实现》的主题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作《深入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主题报告。在当天下午的论坛活动中,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学者的实践案例分享和专题交流。
据悉,值此《中小学德育》创刊4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会长张志勇、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广东省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香港《知识》杂志社等十多家单位及组织纷纷发来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