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想——在清水江畔,寻找教育的答案
2025-04-22 19:45:00

撰稿人:于林可,教师教育学部2023级基础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目前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施洞中学支教。


当我再次站在清水江边,晨雾从江面升腾而起,薄纱般的水汽裹着晨光扑面而来。那一刻,我总会想起初到施洞中学的那个清晨——拖着行李箱走在青石板路上,岸边晾晒的靛蓝蜡染布在风中翻飞,像极了孩子们初见我时那双纯真的眼睛。  

休学支教的决定曾让许多人不解,甚至有人赞颂我的“勇敢”,但只有我知道,这个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挣扎。我问过自己无数次:为什么要放下城市的灯火,来到这片被大山环抱的土地?直到我遇见施洞中学七年级孩子们澄澈的目光,直到我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任与依赖,直到我看见他们因为一句话、一个鼓励而发生的改变——我才终于明白,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给予”,而是“共生”。  


英语课堂上的破晓之光  

初到施洞,我带着满心热忱走进教室,却发现现实远比我想象的复杂。第一堂课上,我满怀信心地讲解语法,却迎来一片沉默。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让我意识到,许多孩子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更别提音标和拼读了。那一刻,我撕掉了所有标准化教案,在教案本上画满音标符号,从零开始,一点点重塑教学计划。  

我开始用身边实物比喻音标的形状,用中文谐音练习发音,甚至用拙劣的画技把抽象的音标变成孩子们熟悉的事物——“/ə/像不像一只小鹅?”当孩子们第一次用音标拼读出“advice”时,教室里爆发出的欢呼声让我欣慰。一个学期后,当他们流利地用音标拼读单词时,我终于读懂了教育最朴素的真理:只要愿意点燃,每个生命都能成为自己的光。


图1.jpg


话剧排练场上的觉醒时刻  

国庆节的话剧排练,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冒险。我们选择了五四运动的片段,阿杰——班里最调皮的男孩——坚持要演李大钊。起初我满心担忧:他能记住长篇台词吗?能坚持到最后吗?然而,当他在排练场上高声朗读“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时,少年的声音与江风共鸣,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知。


图2.jpg


阿杰的蜕变让我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去点燃。排练结束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李大钊先生那么勇敢,我们以后也可以像他一样吗?”那一刻,我看见清水江的波光在他们眼中闪烁,仿佛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交汇。


图3.jpg


生日卡片里的温暖回响  

支教生活最珍贵的礼物,是孩子们教会我的“被需要”。生日那天,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桌上摆满了手写的纸条、稚嫩的画作和英语祝福。班里同学为我唱生日歌,为我送上真挚的祝福。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后来,当我因为调皮学生偷偷抹眼泪时,班里的女孩会悄悄塞来一张纸条:“老师,别生气,我们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师生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在施洞,我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知识,也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如何被治愈。 


图4.jpg


书信里的山海对话

"书信传情,筑梦未来"活动启动那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大家积极参与,迫不及待想要和远方的朋友写信。阿成在日记里写道:“我有千言万语想要说但是不知从何说起,我写信时一定要写好点,最好看起来干净。“学生们的赤诚之心让我无比感动。

虽然学生们暂时还无法走出大山,但书信能够成为他们通往外界的桥梁。通过书信,孩子们可以走近华师,欣赏那里的美丽风景,与研究生们展开交流,聆听不同的声音,从而拓宽视野,收获更多知识与启发,更好地茁壮成长。


图5.jpg


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

复学的倒计时牌在日复一日的翻页中逐渐消瘦,而有些根植灵魂的印记却愈发清晰。我深知,那些被粉笔灰覆盖的英语语法终将随风而散,但关于勇气、善良与尊严的种子,会在他们年少的胸腔里生出永恒的年轮。

最近课堂上我总忍不住调侃:"这个知识点我们从去年九月就开始讲,现在老师支教都要结束了,你们怎么还没记住呢?"话音未落,总能看到四十双眼睛突然垂下,那些凝固的沉默漫过讲台,漫过我发酸的鼻腔。

这一年,我见过清晨薄雾中的翠山,见过深夜中闪烁的星星。以后,或许孩子们只记得升入初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支教老师,可他们不知道,自己已在我生命版图上标注了最亮的星群。

这一年,与孩子们的每一次互动、每一刻陪伴,都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正是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逐渐明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也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这一年,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两代人互相照亮,让年轻的生命在对话中理解,成长,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离别的日子如细沙般从指间溜走,愈发临近,我愈发珍惜与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寸时光。我渴望为他们留下更多温暖而深刻的回忆,让那些记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光亮。如此,当真正迎来离别那一刻,我便能心怀坦然,毫无遗憾。


图6.jpg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

邮编:510631

电话:020-85217630

学部公众号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