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了解各地区、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探索精准化研训模式,助推全省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测诊与精准提升,2025年4月19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主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测诊与精准提升实验项目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顺利召开。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校长、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谢志勇副教授、广州市白云区平沙培英学校龙凤婷主任、广州市天河区灵秀小学黄梦凌校长、清远市清城区凤鸣小学刘颖仪校长、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钟小芳老师受邀出席会议,来自全省21个地市各级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近两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黄道鸣主持。
聚焦数智赋能,共探教师发展新路径
吴颖民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是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他指出,教育评价机制应从单一结果导向转向多维度过程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需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他呼吁教育工作者以开放姿态拥抱AI技术,深化大学、中小学协同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全域共享,共同构建“测—诊—研—培”一体化的智慧教育生态。
王红在主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数智化教学能力测诊助力教师精准发展的实践成果。她强调,AI测诊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教学范式转型的引擎。王红表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产学研成果“师能帮”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覆盖多维度评估,为多地多所学校教师提供“诊断—优化—追踪”支持,助力课堂教学从“输入主导”向“输出驱动”转变,实现“漫灌式”培训向“滴灌式”精准研修的跨越。
精准施策,共建实验生态
项目方案解读环节,谢志勇详细介绍了实验区、实验校的遴选机制与服务支持,强调将通过多项举措,为参与单位提供全链条赋能。对于报名参与实验项目的地区、学校,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将提供定制资源、分层培训及竞赛活动等优质服务,助力教师教学能力精准提升。
案例分享环节,分享嘉宾对“师能帮”测诊系统在赋能教学能力提升与教研等方面表达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龙凤婷指出,一位熟手教师借助系统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其课堂教学能力指标从部分“良好”到全面“卓越”的转变。黄梦凌分享道,一位科学教师曾经常面临师生互动低效、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但在系统帮助下构建了“输出导向型”问题链,师生交流次数显著提高,实现“单向输入”到“双向互动”转变。此外,学校还将系统用于同课异构和大单元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皆获得显著成效。刘颖仪介绍道,教师根据系统形成的成长档案及其反馈,形成闭环的磨课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资源整合和评价改进能力等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钟小芳基于自身教学感受指出,年轻教师借助AI优化问题链和教学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学习氛围。测诊系统以数据驱动教学范式革新,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圆桌论道,共绘AI教育新图景
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数智时代下教师教研共同体打造”和“构建学生发展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三个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吴颖民指出,教师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时应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了解自己以改进并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而AI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支持,助力其跨越各阶段发展障碍。广州市远程培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寒冰围绕数据聚合、智能分析、场景重构展望了AI助力教学发展的突破点。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露从“AI”与“爱”间的谐音关联,呼吁技术赋能需与人文关怀结合,实现“灵魂触及灵魂”的教育本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副校长温丽娥表示,AI可辅助教师识别学生多维能力,避免片面评价,推动因材施教,同时,有助于缩小城乡教师间的教学能力差距。最后,王红指出,“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无所不知,那么老师能否让学生无所不能?”,强调教师应找到在智能时代不被替代的立足点,思考教师专业发展在未来的侧重点。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数智化测诊与精准提升实验区、实验校联盟”成立仪式,各实验校未来将通过资源共享、学术共研,探索AI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广东案例”。活动最后,谢志勇对本次研讨会作闭幕总结,并对本项目在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期待与展望。会后,教师教育学部教师发展评估院史金峰老师就实验区、实验校项目细节向参会嘉宾作了详细解答。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与浪潮下,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以专家报告、案例解读等形式阐述人工智能对教师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校联盟共建智慧教育生态,力求为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