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回到核心基础需要“核心技术”》 ——第二十九期“核心基础·输出为本”教学改革项目组“悦”读分享会
2025-03-29 21:36:00

3月19日晚,第19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领读会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聚焦王红、吴颖民教授的经典文献《回到核心基础需要“核心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分享。活动由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华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和“核心基础·输出为本”教学改革项目组主办,教育部新时代刘小杰名师工作室承办。


第一段配图(置于文字下方).png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理论解构、学科案例与名师引领,为教育工作者呈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张倩博士主持,由项目组成员和教育部新时代刘小杰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分享,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们及各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核心基础·输出为本”教学改革项目组全体成员和实验校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首先,“核心基础·输出为本”教学改革项目组成员陈永梅以学术论文的写作逻辑为切口,揭示了文章的“双螺旋结构”:一是“净化知识”的改革路径,通过删减冗余知识、提炼学科本质,构建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体系;二是“核心技术”的实践框架,强调教师需掌握知识筛选、思维激发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此外,她还指出,论文采用了“定义概念-分析成因-提出方案”的写作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的模型范式,这一剖析为后续的分享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第三段配图1.jpg


第三段配图2.jpg


项目组成员王泰茜将目光投向教育现场,以“16次高考的钉子户考生”与“高中双休政策”两大现象为引,指出当前教育仍深陷“知识主导型”误区,过度追求知识体量与难度叠加。她结合数学、语文等学科案例,深入剖析了基础教育中知识迁移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并提出教师需掌握“知识净化能力”和“思维激发策略”两大核心技术。


第四段配图.jpg


紧接着,赵坤宪老师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从知识过载与能力缺失、教育目标偏离应试导向等现状出发,提出教师应通过净化知识、明确核心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等核心技术,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到思维引导者的转型。他强调,教师需要通过精准分析学情、确定教学起点、借助学习技术激发兴趣、运用科学策略引导互动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赵坤宪还分享了他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学习,使与会教师获益匪浅。


第五段配图1.png


第五段配图2.png


李婵娟老师聚焦于高中数学教学,从知识进化的原因、路径和核心知识图景三个方面展开。她指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仍以知识加速跑为特征,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记忆与题海战术的泥潭。李婵娟提出,通过重构知识体系、聚焦核心知识筛选标准、优化教学实践路径,可以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思维发展的转变。她还分享了如何通过问题串引领课堂教学,设计开放性情境,强化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调用批判性思维。


第六段配图.jpg


此外,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刘小杰老师还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分享了他对“净化知识”的深刻理解。他指出,当前教育中知识加速跑的现象普遍存在,但这种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刘小杰强调,教师应从知识的加速跑转向思维的加速跑,通过精简知识清单、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知识体系。

在活动尾声,活动主持人张倩引用《教育3.0》的作者顾远先生曾经分享的一个教学案例,揭示了教育改革的底层逻辑:当学生面对三个陌生单词——Arctic、Antarctica、Oceania,并且要从中选择出哪个单词表示“南极”时,单纯记忆者只能依靠全方位、无死角的机械记忆,这无疑增重了学生负担,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而掌握思维迁移能力者却能通过词根分析、地理常识和逻辑推理准确锁定答案。因此,高迁移度的核心知识,才是打破“学得多却不会用”的困局的关键。

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当我们用核心技术锻造出思维的火种,每个孩子都将拥有照亮未来的光芒。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深度研讨,不仅解构了十年前的经典文献,更用鲜活的实践案例架起了理念落地的桥梁。


最后一段配图.png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

邮编:510631

电话:020-85217630

学部公众号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