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升级,何以为师”: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新发展
2025-03-27 10:18:00

2025年3月20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迎来了华师教育人工智能系列专题通识课——“智能升级、何以为师”。本次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研究院、本科生院及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支持,现场由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楚鸿主持,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作“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新发展”专题报告。讲座同步进行线上直播,截至结束时,在线观看人次突破12万,反响热烈。


图片1.png


王红教授以“如果哪吒、敖丙和AI助手DeepSeek都将成为你的老师,你会更愿意选谁”作为开篇,邀请现场师生扫码参与互动答题,并结合关键词云图分析三个角色在知识储备、情绪价值、教学案例的异同点,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什么样的教师最受欢迎”,进而点明本次讲座的核心主旨——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的关系。随后,王红教授分别从重塑教育生态、教师角色转型、教师不可替代性、教师善用AI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切实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路向的核心议题。


图片6.png


一、重塑教育生态

王红教授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指出当前教育以“知识为本”,但人工智能的介入正逐步替代教育的知识传递功能,使得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未来人工智能将从四个方面改变教育生态,呈现“三度一生”(温度、精度、深度、生命)的教育新样态。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将充分释放教师的时间,使其更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从而打造更具温度的教育环境,欣赏更美丽的教育风景,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最终滋养学生,帮助学生释放生命活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型

在人工智能普及的当下,教师的角色遭遇着巨大挑战。王红教授认为,“真正的智能”仍然是人类智能的独特属性,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工具,只要教师在人工智能不可为领域发挥极致作用,教师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她进一步明确指出,教师的角色将从工业时代的“知识仓库管理员”到信息时代的“学习路径规划师”,最后成为智能时代的“认知模式设计师”。在人机协作中,教师要积极转型为“认知架构师和AI训练师”,真正与AI 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在价值判断、共情理解、容错引导等方面成为权威。

 

三、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王红教授指出,虽然人工智能在标准化、重复性知识传授中展现了优势,但在情感唤醒、价值观引导、兴趣激发等方面,教师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因此,她强调,教师应当将自身能力向更高层次迁移,发挥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人性光辉”,永远比AI 多一颗滚烫的心。例如,当学生在考试失利时,人工智能只能提供“建议加强某项知识点训练”的客观分析,而教师则可以通过鼓励和情感共鸣,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重拾信心;人工智能对作文的批改只是分析语法结构,却无法判断学生的表达究竟是创意还是偏离主题,而这正是需要教师彰显价值的地方。真正的教育者能够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更深入的思考;既然AI承包了金字塔底部的知识传递,那么教师必须在创新设计、情感联结、价值观引领等更高能力上不断提升专业性,成为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教师。

 

四、善用AI,实现人机共生

谈到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根本落脚点。王红教授认为,聚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核心问题进行谋划与思考。她指出,首先,未来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信息素养、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字时代的引导者;其次,未来教师是利用人工智能开展人机协同教学设计,适应教育新生态的专业者;再次,未来教师是秉持家国情怀与中华文化基因,彰显教育人文关怀的解码者;最后,王红教授提出“善用人工智能,强化人机共生”的发展理念,她呼吁教师既要使用好AI 工具,更要保持防范AI带来的主观臆断、评价偏差等问题,成为智慧的信息驾驭者。


图片8.png


在讲座结尾之时,王红教授说:“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能够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她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教学水平,为塑造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教育生态贡献力量。此次讲座不仅使与会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新教育生态的构建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师融合发展的深度路径,为教师队伍成长提供更专业支持,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

邮编:510631

电话:020-85217630

学部公众号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