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第二十七期“核心基础”教学改革项目组“悦”读分享会
2025-02-05 10:50:00

标题第1张.jpg


2025年1月19日晚,新时代中小学名师领读会(第十七期)暨“核心基础”教学改革项目组“悦”读分享会(第二十七期)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与大家共读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校长2015年发表于《人民教育》的《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一文,探讨当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过度追求学生知识积累,忽视智慧培养以及片面追求教学速度,忽视教育质量的现象,并指出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极易使学生错过成长“关键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活动由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华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核心基础 输出为本”教学改革项目组主办,由教育部新时代黄伟祥名师工作室承办,吸引了一众中小学教师参与。


一、张倩博士: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在会议开始,张倩博士表示本次活动是2025年第一次读书分享会,从本期开始,将创新分享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阅读内容新。由过去的整本著作转变为现在的单篇文献,降低难度,为教师减负。第二是阅读主题更聚焦。今后分享的文章主要出自“核心基础.输出为本”项目组发表的论文文献,主题更加聚焦于输出为本理念。第三是分享主体有变化。今后将由年轻教师进行分享,最后由名师进行点评,从而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图片1(20).png


二、领读分享

彭阳老师先从作者、文章类型和语言等方面对文献做了大致介绍,接着按照文章行文思路,分别详细介绍了文章的重要观点:不能只注重知识忽略智慧培养,不能只注重速度忽略思维的培养以及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展的关键期。此外,彭阳还提出,我们在阅读本文后,还应思考今后怎么做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彭阳第1张.png

彭阳:不可忽视智慧与思维


宁玉婷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教育之重如何破。她从当前之重与未来之轻、知识之重与能力之轻、限制之重与自由之轻三个方面对所读的这篇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应用当前之重换未来之轻,即学生今日的辛苦(重)并非能换来将来的幸福(轻),不应过分注重知识之“重”会忽略能力发展,不应让各种课程(活动)安排成为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枷锁。最后,提出了破解教育之“重”的方法,即转变教育目标,从知识为重,转为思维为重;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转变教学方式,以输出为本的方式,发展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宁玉婷第1张.png

宁玉婷:教育之“重”,破解有方


王东老师为大家做了题为“追求核心素养的软提升”的读书分享。她首先分享了文章中给她启发较深的一些金句,接着结合自己教学中“生命的延续”和“桥见中国,桥见未来”这两个教学案例,生动形象且细致入微地分享了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最后,王东提出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师生要共同走好每一步,因为每一步都算数,要步步留痕。


王东第1张.png

王东:追求核心素养的“软提升”


刘子义老师分享的题目是“从加速跑到稳步行”,刘子义主要从四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了分享,分别是:阅读的反思、加速之伤痛、思维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刘子义在分享中表达了对文章作者的崇敬之意,文章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并且他提出必须努力改变我们的认识,认识到知识加速跑的危害,应通过输出为本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思维,从而实现从“加速跑”到“稳步行”的转变。


刘子义第1张.png

刘子义:从“加速跑”到“稳步行”


三、名师点评

四位老师分享结束后,领读名师——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黄伟祥校长做了点评发言。他列举了教育之“重”的三类典型现象,并就此深入剖析了产生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改革评价体系等。最后黄伟祥呼吁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破除教育不必要之重。


微信图片_20250127132823.jpg


四、合影留念


合影第1张.jpg


本次领读会让大家对《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一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文中所提到的教育之“重”现象和相关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此次领读会活动中,分享教师的分享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知识和经验的烟火,别开生面、异彩纷呈!在聆听分享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收获满满,受益匪浅。有经典的分享,知识的领航,未来教学路,必将越走越广!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

邮编:510631

电话:020-85217630

学部公众号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