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将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到极致,大力推广教育家精神,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2024年12月4日至6日,一场以“汇聚湾区名师智慧,涵养行知式大先生”为主题的教育家精神湾区名师大讲坛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12月5日下午,讲坛设置了“为国育才:理想信念与育人智慧”、“为人师表: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和“为学问道: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三个分论坛,吸引了24位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名校长参与,共同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分论坛一:
为国育才:理想信念与育人智慧
刘世苍:创优革新,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刘世苍发言
香港仁济医院靓次伯纪念中学刘世苍校长提出教育家精神需通过创优革新实践来体现,如推动STEAM教育、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中华文化和国家安全教育。他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方秀娟:适才学习,解锁学生潜能的钥匙
方秀娟发言
澳门培正中学方秀娟老师认为适才学习是解锁学生潜能的关键。她通过多元化教学和AI技术辅助,设计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成长。她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时学习意识以及适才学习能力,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庄小云:以理想信念为帆,育人智慧为舵
庄小云发言
广东华侨中学庄小云老师强调了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环境背景及其重要性。她分享了如何通过理想信念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指出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陈德兵: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
陈德兵发言
讲座伊始,陈德兵老师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作为引入,强调了思维含量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接着,他深入探讨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分享了为学生创作藏头诗等实践活动,进一步说明了思维素养对学生发展的正面影响。
李卓彬:坚守理想信念,实践育人智慧
李卓彬发言
潮州市湘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李卓彬老师强调,教育者应坚守理想信念,以智慧和实践来培育学生。在讲座中,李老师从三个维度探讨了教育家的职责:如何“教”、如何“育”以及如何成为“家”。同时,他结合自己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拓展。
郑旺吉:坚守教育信念,奉献育人智慧
郑旺吉发言
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郑旺吉老师,以其32年的教育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热情,从自己的教育经历出发,详细讲述了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探索教育智慧,并逐步实现个人成长。在讲座中,他分享了自己踏入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以来的教育历程。他强调,在教育道路上,只有坚守信念,不懈追求,奉献智慧,才能不断前行,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梅:体悟数学,铸魂育人
张梅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茂名实验学校的张梅老师,主要从“数学之钥,开启专业发展大门;教育之桥,在体悟中跨越沟壑;师者之责,以教育家精神雕琢课堂;育人之魂,成人达己成己为人”四个维度,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分享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经验,强调以教育家精神塑造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活动的尾声,本论坛主持人、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甘露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她认为,各位代表在教育家精神湾区名师大讲堂上的分享十分精彩,内容丰富而多样。本次论坛不仅体现了“以情传情,以德育德”的师德教育模式创新,而且通过情感驱动,实现了理论、榜样、反馈、案例、问题等方面的在场,并呼吁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要持续深化这种教育理念,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以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甘露总结
论坛一合影留念
分论坛二:
为人师表: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
陈嘉欣:以生活为教材,育道德情操
陈嘉欣发言
香港仁济医院靓次伯纪念中学的陈嘉欣老师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她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是塑造学生道德情操的关键。通过推广阅读、以身作则等方式,陈老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内化道德准则,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学生。
林潤薇:STEM教育点燃创新火花
林潤薇发言
澳门培正中学林润薇老师展示了STEM教育如何结合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她通过案例分享,阐述了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林老师强调,STEM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任萍:精准扶贫,点亮学困生的希望
任萍发言
惠州市富民小学的任萍老师将学生比作等待发芽的种子,教师则是精准滴灌的园丁。她通过精准扶贫和乐教爱生的教育方式,成功转化了众多学困生。任老师分享的教育故事让人感动,她强调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和智慧帮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张英华:送教下乡,播撒教育希望
张英华发言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外国语学校的张英华老师分享了她跨越山海送教下乡的经历,通过双师课堂等创新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偏远地区。她强调,教育应是无界限的,教师应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张老师的行动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张华:言传身教,点亮学生未来
张华发言
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张华老师在《种桃种李种春风,以爱育未来》的讲座中,通过生动具体的教育故事,展示了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和关爱陪伴,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她强调,教师的爱心与智慧是点亮学生未来的关键,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交流与启迪。
江玉澜:明师·名师·民师,教育者的三重境界
江玉澜发言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教师发展研究院的江玉澜老师阐述了明师、名师、民师的不同内涵及其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她强调,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从明师成长为名师,最终成为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民师。江老师的分享让人对教育者的成长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谢国刚:以音乐为媒,传递教育温暖
谢国刚发言
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谢国刚老师分享了如何通过音乐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以及如何通过劳模宣讲等活动传播教育正能量。他强调,音乐教育不仅是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谢老师的经历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及教育在情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活动的尾声,本论坛主持人、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的谢纯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她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并呼吁各位教师继续秉持教育初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全体成员合影留念,共同见证了这一教育盛事的圆满落幕。
谢纯总结
论坛二合影留念
分论坛三:
为学问道: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
杨佩珊: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实际行动提升自我
杨佩珊发言
仁济医院罗陈楚思中学的杨佩珊校长解释了LCCS代表的含义,即罗陈楚思中学的校训精神,并阐述了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她通过学校的四个核心价值——礼、忠、群、乐,讲述了如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中内化这些价值观,并强调了分享与回馈的重要性。
陈子明:注重情感教育,实现教育价值
陈子明发言
澳门培正中学的陈子明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例,强调在师生相处中,要避免通过其他老师对学生的既有印象来预设对学生的看法。虽然从上一级的班主任那里了解新生情况有一定的管理上的好处,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对某些学生产生偏见。因此,他主张重新去认识每一个学生,并注重在相处中了解和评价学生,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
赵霞:重塑学术精神,传承研究价值
赵霞发言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赵霞主任从科研的角度,探讨了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在当代学术精神中的体现。通过分享天河区在教育教学成果研究方面的做法,赵主任揭示了学术研究与躬耕态度、弘道追求之间的紧密联系,表示教育教学成果的研究需要两者共同助力,以推动立德树人和未来挑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赖李真:让儿童真实自然地读写
赖李真发言
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发展中心教学研究室的赖李真教研员以教育家精神为引,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真实自然读写的理念,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常规教研活动和全要素课堂等做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赖老师认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田小华:凝视躬耕和弘道的双螺旋
田小华发言
“教育不是高山之巅的独有之花,每一朵花都可以追逐春天。”江门市教育研究院的田小华教研员以于漪先生和张桂梅校长为榜样,阐述了躬耕和弘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做法,如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承担名师堂负责人等,以及如何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
冼贤:躬耕美育谱新章
冼贤发言
德庆县孔子学校的冼贤老师以美术教师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在美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他讲述了自己从求学到成为美术教师的经历,以及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的途径。同时,他还提到了自己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是如何通过工作室推动美育发展的。他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肖小亮:探索科普教育的躬耕之路
肖小亮发言
东莞市东莞中学初中部的肖小亮副校长介绍了东莞中学初中部在科普教育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特别是数码显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肖校长提到,他们的研究助力东莞成为全国首个将数码显微技术列为中考实验考试的地区,并推动了实验技能的培养。此外,他还分享了该研究成果和书籍的出版情况,以及项目对广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讲座结束之后,本论坛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尹军成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并组织各位参会的主持人及代表围绕分论坛主题展开交流,探讨在新时代下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拓宽教育视野,推动学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本次论坛强调了教育家精神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通过躬耕态度和弘道追求来影响和培养学生。
尹军成总结
论坛三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