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教师教育学部学科建设工作,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指导与管理,学部推行“两月一次一周”的学术创新周的工作机制及人才培养改革,鼓励导师及创新团队带领研究生合力进行集中科研创新攻关,并依此形成新的常态。2024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学部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创新周,各团队汇聚智慧、探讨前沿,在对话交流中碰撞创新思想、感受学术魅力、产出科研创新成果。以下为学部部分团队的创新周工作回顾。
王红教授团队工作回顾
在本次学术创新周中,王红教授团队紧密围绕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及师资供需配给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同时聚焦核心基础教育实验、劳动教育专业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三大核心议题,分设多个小组进行集中研讨与攻关。核心基础项目组以论文选题和书稿撰写为基础,体系组则通过工作例会的形式,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汇报与研讨。人工智能项目团队围绕“测诊系统现有功能优化完善”、“新版大模型测诊系统功能设计研究”及‘输出为本’教学范式理念与人工智能教学评价结合研究”等主题,查找相关文献与应用案例,进行研讨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为测诊数据研究、功能优化与测诊系统3.0迭代提供支持,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研讨成果已初步应用于测诊系统的设计与改进。劳动教育组根据导师意见对组员开题报告进行了细致修改,明确了劳动教育教师职后发展的模式和特点。重大课题组则深入梳理了师资配给演变历程、动力机制及教师资格制度相关文献,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本次学术创新周的集中研讨与攻关,王红教授团队各项目组在思想碰撞中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对研究问题的内在逻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为推进课题和各项实验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了团队持续创新的动力。
左璜教授团队工作回顾
左璜教授团队以教育家精神测量工具的开发的阶段性进展为主线任务,同时围绕学校课程体系凝练汇总的支线任务,集合学校一线老师和研究生团队进行集中攻关,课题组成员采取例会汇报的形式进行深入讨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24级研究生汇报教育家精神的文献综述,左璜进行文献综述和文章撰写的指导,同时带领全体成员探讨后续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计划;二是23级研究生学硕进行开题模拟预答辩,左璜和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帮助完善开题报告;三是学校的一线领导和教师呈现学校课程发展情况,左璜从教育发展前沿的角度出发,为学校的课程情况指导修改方向和路径,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集思广益,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凝练出谋划策;四是学校参访,左璜带领24级专硕研究生实地考察学校的教学情况,收集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材料。
华维勇副研究员团队工作回顾
华维勇团队主要围绕“科研创新课题”和“小论文修改凝练”为主题。在导师的精心指导和专业引领下,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的研究现状,不仅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还系统地梳理了写作思路,确保研究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此外,团队成员还广泛搜集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论文凝练方面,成员正在积极准备科研创新课题的相关论文,将形成初步框架并进一步完善。目前审视论文框架时,存在一种“头重脚轻”的现象,即前三章主要集中于外部因素如背景、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的介绍,而核心内容的阐述在整体篇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导师提出为了确保论文的深度和焦点,应更加注重核心问题的探讨,将更多的篇幅和精力投入到关键部分的论述中。
李昊副研究员、韩裕娜博士团队工作回顾
本次创新周,李昊副研究员、韩裕娜博士团队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汕尾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调研报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培训需求——基于goldstein模型分析》与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师门成员积极参与,通过分组合作与集中汇报的形式,共同探索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路径。在课题论证与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成员们明确了研究方向与选题依据,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本次创新周中,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家完成了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汕尾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准备工作、调查报告的撰写。此外还促进了师门内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师门成员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为师门未来的科研工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童汝根副教授团队工作回顾
童汝根副教授团队组织童门2023级学硕、2024级研究生线下参与,2023 级专硕和 2022 级硕士研究生由于实习和求职的原因,线上机动参会。本次活动涵盖了课题推进、毕业论文指导、学术会议学习和科研技能提升四大板块。
首先,在课题推进方面,在学术创新周期间,师生们对老师主持和参与的课题进行了梳理,明确现阶段课题的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同时,学生主持或参与的大挑和金种子课题也在积极推进中;其次,毕业论文指导。23级学硕的开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而22级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也得到了有效监督和指导;第三,学术会议学习。组织在校学生集体线上学习了北师大第五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李超然同学还分享了“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参会经历,这不仅加深了大家对教师教育领域科研前沿的认识,也提升了对学术会议作用的理解;最后,科研技能学习。面向研一新生开展了文献阅读、管理、综述等科研方法的学习,加强师门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承。
童宏保副教授团队工作回顾
童宏保副教授团队围绕校长专业发展重大课题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以及深圳市组织进行了访谈,形成了访谈报告,在本次学术创新周进行汇报与问题总结的分享会。分享会采用各自汇报,老师解答并提出建议的形式开展。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考:1.目前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多研究阅读文献,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这个方向深耕研究。2.研究生二年级的同学,开题报告完成后需加紧论文的写作。3.研究生三年级的同学,需要加紧毕业论文的写作,课题任务需要实时跟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和探讨,同学们对自己的研究进展和方向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也更加明确如何做研究这一门大学问的前提是多阅读文献,未来将会多积极交流沟通,形成更宝贵的研究成果。
郑海燕副教授团队工作回顾
郑海燕副教授团队在本次学术创新周中主要围绕“毕业论文开题”和“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展开。开题指导方面,郑海燕对研二学生的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写作进行了悉心指导。首先,郑海燕从写作格式、结构框架、逻辑架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问题,以此给予指正。其次,郑海燕针对开题汇报的具体要求提出注意事项,明确要求学生应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待开题,虚心听取专家的建议,在开题结束后及时向老师反馈,以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论文撰写指导方面,郑海燕首先了解了每一位研三同学论文的进展情况,鼓励学生持续关注最新的学术文献,确保研究的前沿性。其次,郑海燕和学生讨论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处理数据,对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后,郑海燕还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研三同学缓解压力。
王清平副编审团队工作回顾
王清平副编审团队主要围绕“挑战杯成果”、小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推进三个问题开展工作。挑战杯成果修改顺利完成。在王清平的指导下,同学们总结了挑战杯的经验与教训,继续寻找可以改进的空间,同时明确了做研究一定要广泛地阅读文献,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多次修改。论文写作理论认知更加明晰。王清平与同学们从课题的理论框架、研究背景、语言逻辑等方面,共同研讨小论文的撰写。在王清平的悉心教导下,同学们收获颇丰:(1)明确文章形式:理论支持+布局谋篇,论文的撰写应该围绕主题,找到理论、数据和案例,做到有理论关照的视角,能够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理论支撑的整体框架结构;(2)论文撰写中,观点要表达准确,论据之间逻辑应该清晰、简洁;(3)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也是最容易忽略的步骤,就是编制问卷,一定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毕业论文进度推进。研二学生将开题报告文档给老师进行检查,研三学生继续推进论文数据分析等工作。
雷丽珍副教授团队工作回顾
雷丽珍副教授团队组织雷门 2023 级学硕、2024 级研究生线下参与,2023 级专硕和 2022 级硕士研究生由于实习和求职的原因,线上参会。本次活动主要围绕追踪学术前沿为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学术前沿追踪。雷丽珍介绍了学术创新周的学习安排,包括预期成果、讲座安排和外出学习安排。同学们分别汇报了《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的研究前沿,并讨论了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例如教师数字化素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家精神、乡村教育等。第二,开题报告预答辩。2023 级研究生进行了开题报告预答辩,雷丽珍和师门同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同学们完善研究方案。第三,讲座学习,学生参加了肖邵明教授和祁型雨教授的讲座,了解了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后续的教育研究提供了政策导向。第四,中学参访。2024 级研究生在学术创新周期间,深入参观了广东仲元中学及广州市培正中学,通过实地考察,对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办学理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并聆听了学校领导关于办学理念的专题讲座,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启迪。
钟罗金副研究员团队工作回顾
钟罗金副研究员团队在本轮学术创新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研讨和调研活动,成功地将培训方案撰写、学术技能培训与基础教育帮扶调研三个主题融合在一起。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课题申报、论文写作和Mplus软件使用等学术技能,还让他们对基础教育帮扶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进展与成效方面,同学们的学术技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横向课题申报书撰写培训和Mplus简介与论文写作培训,同学们的学术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通过前往清远和肇庆进行基础教育帮扶调研,同学们对当地基础教育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帮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此次调研也促进了与当地教育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寒副研究员团队工作回顾
陈寒副研究员团队在本次学术创新周活动中,以论文任务推进为主线,围绕创业教育、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定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线培训满意度、特岗政策五个话题,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讨论交流,陈寒详细了解了每位同学当前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就所聚焦的研究问题、思路、未来的研究计划与研究目标给予了精准指导。这种注重个性化需求的面对面互动,激发了小组内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更加明确研究议题的核心要点和内在逻辑,为推进小论文和各项研究任务顺利进展助力赋能,同时也为学生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廖文博士团队工作回顾
廖文博士团队以“项目式教学在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路径探讨”为核心焦点,就劳动教育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与探讨。廖文博士团队对当前劳动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指出尽管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评估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面对这些挑战,廖文博士团队积极寻求创新突破,结合项目式教学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其有效应用于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之中。通过连续数日的深度研讨与集体学习,团队成员们不断碰撞思想火花,深化了对项目式教学的理解与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刘华杰博士团队工作回顾
刘华杰博士团队在本次学术创新周活动中旨在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并推进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德育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此次活动围绕研究方法指导、实地调研及课题研讨展开,首先指导朱翠贤进行质性研究方法的梳理,通过研究方法讲座与专业书籍的选择与阅读,帮助在校生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扎实的方法支撑。为了推进学位论文研究,刘华杰带领张志会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齐学红教授一行组织的广州市全员导师制试点学校制度推行现状调研活动,访谈了越秀区及天河区三所试点学校,聆听了学校的分享与交流,获得了全员导师制推行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思考。朱翠贤参与了《儿童的道德判断》读书分享会,并作汇报交流。与此同时,刘华杰对2023级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李晓芹和赵艳梅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指导,提出了修改建议,并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小 结
本次学术创新周活动圆满落幕,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据悉,学部统一部署,由学科与科研办具体安排,所有团队参与,每学期期中第9周和期末第18周加上自选的开学前1周作为固定的学术创新周,形成“两月一次一周”的集中学术创新攻关,为学部全体师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新的制度安排。学术创新周展现了各团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活力,不仅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在团队的学术研究工作上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未来的研究征程中,各团队将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和守正创新的势头,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做扎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学术创新研究,为学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