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华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基于对新时代“大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内涵的深刻理解,遵循名师成长规律,结合当前以及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培育“教学有风格、情怀有高度、思想有深度、成果有厚度、影响有广度”的国家级名师为目标,通过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为名师们提供了“厚植情怀、以德育德;实践创新,强化成效;提升思维,凝练思想;示范引领,辐射传播”等四个模块的学习内容。2023年10月9日至23日的第二期集中培训课程依然围绕这四个模块进行设计。
“厚植情怀,以德育德”
作为国家级名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型教师,其教育情怀和师德应该具有什么表现?这是华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在设计“厚植情怀,以德育德”课程模块的思考点。我们认为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情怀和师德表现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对教育教学和对学生的热爱,更应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传播教育家精神,把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让看得见的教育家精神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散发出无限光芒。
基于此,该模块设计了“新时代名师巡讲——国家级名师的专业成长故事”的“输出任务”,以任务驱动名师培养对象深度思考,以输出倒逼输入,通过讲述自身专业成长故事感染更多未来教育从业者坚定从教信念,发挥国家级名师作为师德典范的作用。为了帮助名师培养对象高质量完成任务,针对性开展学习,基地策划了“回顾--反思--凝练--展示”系列课程,开展了一场关乎师德的洗礼。这一模块课程分为5个部分,包括“国家级名师专业成长经历互动交流”、“TED演讲传播名师成长故事案例学习”、“一对一故事凝练指导”、“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学习”以及“新时代名师巡讲——国家级名师的专业成长故事”。
首先,在“国家级名师专业成长经历互动交流”课程中,采用一对多的形式,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对名师培养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促使名师培养对象在交流过程中,系统、深度地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接着,特邀《山长讲坛》的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助理姚轶懿老师以案例分享的形式让名师培养对象了解如何用公开演讲的方式讲述故事,引导名师培养对象反思如何将自己“日积月累”的成长经验,转化为“零星片段”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故事。进而,在名师培养对象撰写了演讲初稿后再次邀请姚轶懿老师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助力名师凝练升华其专业成长故事。再有,套接由华南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共同主办,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通过观看论坛上的嘉宾发言,使其深刻领悟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最后,开展“新时代名师巡讲——国家级名师的专业成长故事”,此次巡讲活动与华南师范大学第十六届“勷勤论坛”相套接,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报名,共吸引900名学生报名,通过激烈选拔最终有100位学生有幸到现场聆听,名师培养对象们逐一登台,娓娓道来,向到场的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个人成长故事。此次活动再次燃起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初心,点燃了新时代名师的斗志,坚定了新时代名师以德育德、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崇高使命。
“实践创新,强化成效”
作为国家级名师,应扎根于中国大地、聚焦中国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级名师的使命和担当。“实践创新,强化成效”通过专家分享、名师展示课、名师听评课等方式,以明晰课题研究方向为任务载体,引导名师培养对象积极自主汲取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创新人才培养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一模块课程分为4个部分,包括输出为本理念学习、输出为本实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跳出教育看教育等。聚焦华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为名师培养对象明确的“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发展主题,将名师培训课程与同样以推动教学范式从输入为本走向输出为本为宗旨的“核心基础”教学改革项目进行套接,设计丰富的“输出任务”,例如上一节“输出为本”的示范课、到“输出为本”实验校听课评课,让名师培养对象将已有的经验、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有效融创,在做中感受、做中对比、做中领悟、做中成长。
首先,为了让名师培养对象深入学习“输出为本教学范式”这一前沿的教学理念,华南师范大学张倩博士做了“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前沿研究成果分享的主题分享。张倩博士由“输出为本”理念雏形的初步产生和逐渐成熟、实践推广的艰难求索路程讲起,和名师培养对象们讲述自己对由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提出的“输出为本教学范式”的理念和实践探索,并分享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输出为本教学案例。
其次,输出为本实践探索课程以深入天府路小学、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东莞市横沥实验学校三所“输出为本”实验校为主线,通过经验分享、同课异构、听评课等活动,探寻处于实验初期、中期、成熟期的学校建设情况、教师发展状态、课堂改革样貌,进一步加深名师培养对象对“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内涵及推进机制的理解。
再有,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名师作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也注重提升名师培养对象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参访了深圳零一学院以及中山纪念中学。深圳零一学院是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简称“清华钱班”)13年探索实践基础上,由深圳市委市政府发起、创建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学院,由清华钱班创办首席郑泉水院士领衔的团队负责发展和运营,面向全国优秀高中生、大学生,提供拔尖创新人才开放式贯通培养,参访活动为名师培养对象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中山纪念中学的梁世锋校长则以《文化育人,做基础教育先行者——以“四轮”驱动教育教学管理高质量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文化育人”理念下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最后,国家级名师的视野不能仅局限于教育体系内,更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与各行各业人士共同交流学习,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行业变化等更广视角审视教育的发展。通过参访天弘基金有限公司以及华为东莞松山湖总部,进一步了解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期盼,为名师培养对象提供“异质化”的学习场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的教育,引导名师培养对象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责任担当,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思维,凝练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育实践反思的最高阶体现,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稳定性和引领性。国家级名师培养对象在教育实践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更应洞察教育规律,输出教育观点,提炼教育主张,梳理具有独特性、标志性的教育思想,辐射影响更多的教育者。
这一模块以“初步凝练个人教育教学思想”为学习任务,共包括“何为教育思想?何以凝练教育思想?”的专题讲座以及“教育思想凝练”之导师面对面的两部分课程。个人的教育思想凝练应源于已有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激发于与其他事物的思维碰撞中,终于理性分析与提炼。具体而言,名师培养对象是带着客观存在的教学实践经验而来,华南师范大学培养基地提供的系列课程如往已有经验中加入“新物质”,将促使名师培养对象的新旧知产生“化学反应”。在名师培养对象迫切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邀请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闫德明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介绍教育思想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凝练策略。最后针对名师培养对象在梳理个人教育教学思想中遇到的问题,特邀各学科理论导师进行面对面指导,通过理性加工,逐一攻破难题,将零散的观点初步梳理为聚焦的教育教学主张。
“示范引领,辐射传播”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指出,要“以工作室为载体,探索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引领带动机制”。当前,在国家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的示范带动下,名师的辐射效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名师工作室建设应成为名师培养对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
那么作为国家级名师,应如何打造名师工作室,才能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一模块的课程设计了“输出为本的教师培训”“以教师培训者视角思考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专题讲座、“名师工作室活动方案优化研讨”以及学校参访——“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建设及技术支持”等课程。首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王建春分享“输出为本的教师培训”概念的提出、内涵、基本原理、基本流程、运行机制、项目设计及案例,引导名师培养对象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教育者,应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培训的理念、方法与工具,更好地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其次,邀请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黄佑生老师进行专业指导,黄佑生老师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名师工作室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实施策略等方面作了全面阐述,强调了名师工作室须在主题引领下开展研修工作。同日下午,黄佑生老师对名师培养对象的工作室发展规划做深度剖析,针对每一部分的撰写给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建议,和名师们共同提炼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的模板。大家和黄佑生老师积极互动、深度会谈,进行了一场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真切地感受到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的重要作用。
再有,华南师范大学张倩博士带领名师培养对象走进华南区实践全人教育的标杆学校——广州市白云区中黄外国语小学参观访问。本次参访的目的重在了解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建设及技术支持。中黄学苑的廖丽珍老师立足教师学习助力者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中黄学苑的使命、职责、以及各类教师培训课程案例,使得名师培养对象切实从教育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师教育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个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的第二次集中培养已于2023年10月23日结束,本期培训通过系列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深化了名师培养对象对国家级名师、教育家型教师的使命和担当的理解和体悟。接下来,基地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持续为名师培养对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课程,旨在与名师培养对象共同成长,致力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痛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