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于行,点燃于心
2022-11-04 15:07:18

山一程,水一程

研学骨干广州行,梦圆华师门

哇一声,哦一声

博士授课赋真能,学术高如神


研学旅行,近几年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它将传统的旅游赋予了教育功能,让旅游行业变得更有魅力;它将课内文化学习变成生动的社会实践学习,深受学生向往。但如何研,怎么学,哪里行?这是一门学问,更是学术,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有愿意为此贡献智慧,付出汗水的教师,推动研学旅行走实走深走广发展。

为了培育一支专业化的研学旅行导师专兼职队伍,服务于广东省研学旅行事业,推动研学旅行事业繁荣发展,2022年10月19日-28日,中小学“研学旅行”导师专项培训项目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华师教师教育学部、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担。


1开班合照.png


来自广东省各个地区的40余名优秀教师,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开启为期十天的培训之旅。此培训自2019年首次作为省级示范性创新培训项目正式立项开班以来,到今年已是第三期培训班。


开班典礼篇:笑容可掬迎开班,言词恳切话研学


2姚轶懿发言.png


穿越“时光隧道”,开启研学之旅。开班典礼上,春风满面的班主任姚轶懿老师可敬可亲的笑容启发着每一位学员。姚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整个课程设计的构想。培训课程聚焦“研学旅行”导师的4+1能力提升,即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工具包的使用,全方位打造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项目团队设计了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论、旅游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理论体系,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重点实践参访基地,邀请高校、中小学、企业等各界专家,展开对“研学旅行”高维度、多视角、全方位的讨论。


3张萌发言.png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张萌书记结合自身经历在开班典礼上讲话,强调“研学旅行”是国家大力推进的重点项目以及“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的价值及意义。


培训课程篇:知行合一求真知,深度链接助研学


4桑琳洁1.png

桑琳洁:研学旅行导师的胜任特征及角色定位


第一节课是由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课程部主任桑琳洁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研学旅行导师的胜任特征及角式定位》,桑老师从研学旅行的历史溯源、政策导向、内涵外延、导师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为我们讲解研学旅行的前世今生。“基地是载体,课程是核心,导师是灵魂。”桑老师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研学旅行导师的重大责任重大和意义。她说,从研学旅行课程1.0走马观花式旅游,到研学旅行课程4.0以“课题”为中心的家校联动教育,需要我们研学导师为之努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期待研学旅行朝着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


5廖文.png

廖文:赋能与释能融通——未来学习视角下研学课程创新理念与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讲师廖文博士,从未来学习的视角对研学课程创新理念与实践进行深刻解读。未来教育绝对不再是唯分数论高下的粗浅形式,而是人的全面成长的精细规划。廖文博士启发在座的未来研学导师:“思想影响认识、认识影响态度、态度影响行动,而教育群体的‘刻板思维’干扰学习者未来化,所以要懂得如何赋能与释能,做学习者‘价值’的激活者,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要让学生为幸福而学”。


6姚轶懿.png

姚轶懿:世界咖啡——研学旅行工具表的设计与使用


姚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一下子拉近了与学员之间的距离。姚老师介绍了“世界咖啡”的活动流程后,学员分成六个小组,各小组从六个选题中选择一个开展“世界咖啡”交流。各小组接到任务后,迅速分工合作,根据选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形成自己小组初步的方案后,各组互相充分交换、分享集体智慧,在一轮一轮的汇谈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终形成更完善的方案。


7生日.png


轻松愉悦的“世界咖啡”之旅,在庆祝学员生日的欢乐中画上圆满句号。姚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激情、对学员的温情,感动着每一位学员。


8夏书易.png

夏书易:从研学案例分析到研学选品的逻辑视角


夏老师从想做与能做、研学选品的逻辑分析、从校园出发玩转研学、相互评价和沟通了解四个方面,讲述了研学导师充当什么角色,应采用什么方法去开展研学。他告诉大家,要想激起学生的研学兴趣,我们可以采用讲解研学、自主研学、互动研学、借“位”研学、体育研学、留白研学等方法,让学生享受研学,在研学中汲取能量、培养能力。他同时说明,研学导师要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性格等特点,分类分层开展研学活动,做到因材研学、适材研学。


9鲁明.png

鲁明:研学旅行基地规划打造及管理运营经验分享


来自深圳市东方阳光教育机构教研室主任鲁明作题为《潮起千帆——研学旅行基地规划打造及管理运行经验分享》的专题讲座。鲁明主任从公司的起源——发展历程——核心资源——课程资源等几方面深入浅出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解,让每一位学员都受益匪浅。


10听课全景.png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研学基地的打造及研学课程的设计。研学基地的打造上,不管是科普特农业生态园、海上田园、未来城市实验空间,还是国医馆、工业基地等的打造,能看出鲁主任及其团队因为热爱、所以深爱。


11王晓燕.png

王晓燕:研学旅行政策解读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我们在线上迎来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燕。王所长从政策解读、发展现状、实践途径、未来前景等方面,以党的二十大及党的教育方针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带领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研学旅行政策文件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全面了解国内各层次各类别研学旅行发展现状,也提出了促进新时代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有效的实践途径,展望了未来研学旅行美好的发展前景。整个讲座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远度,使我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12向艳.png

向艳:新课标背景下“劳动+研学”实践课程的实施及案例分享


向艳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课程专题是《新课标背景下“劳动+研学”实践课程的实施及案例分析》。我们一直在找的研学旅行、研学实践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到底何在的问题被向老师一语道破--“授之以渔”。我们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的素养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体,传统学科教学一直也在尝试改变,但受限于中高考,这种改变不彻底或者说没有彻底改变的条件,而作为一项独立于传统学科教学之外的研学实践课程则完全有这种条件,或许它能带来教与学的巨大变革。

向老师还分享了“三有”特征的劳动学习任务:有意思、有可能、有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意思的事情才愿意充满兴趣去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做了,这件事情一定是有可能做出结果的事情,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让学生有一个从想做到做完的闭环体验,培养学生做一件事情的专注度和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意义。


13植物园合照.png

徐颂军:华南国家植物园研学实践


学员们一行40多人穿梭在风景如画的华南植物园,由徐教授带着从欣赏美景开启了研学实践之旅。进入棕榈区、孑遗区、凤梨区、药用植物区、本土植物区、温室区,如入人间仙境,认识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树树木木,石级路、小拱桥,人造石景、小瀑布。走在五彩斑斓的花丛间,光影婆娑的树荫下,树叶、光影、水天、石头,构成了绝美的视觉效果。如入西游仙境,参天古树藤蔓缠绕,点点恐怖中又如绿野仙踪。


14徐颂军.png


徐教授的讲解更是引人入胜,学员们都驻足观赏、侧耳倾听。在徐教授的介绍下,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关植物种类、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大家沉醉于徐教授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科研小故事。植物园之行,让大家意识到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植物园对于研学者,的确是个让人觉得有意思、有可能、有意义的研学基地。


研学省培结业篇:相逢是歌,分别成诗,再聚如画


15雪糕合照.jpg


110415242284_016老师吃雪糕(合并.png


美丽与智慧并重的班主任姚轶懿老师百忙中给在酷日之下忘情研学的我们送来了清凉——温室区建筑形状的植物园特色雪糕。


18刘俊.png

刘俊:研学旅行与旅游教育创新


刘俊院长再次诠释了什么是研学旅行。他细心梳理,给我们分析了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华师大旅游教育创新的核心痛点、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等等。我们由此明白:旅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需要回归初心、实践育人;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需要实践育人、素质教育。只有旅游+教育相融合,才能达到共赢,研学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


19桑琳洁2.png

桑琳洁: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


桑琳洁老师再次登场,给我们诠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她告诉我们,PBL不是万能工具,但能提供研究研学旅行课程的方向和思路。她用温婉的声音,撩动全场学员热切的求知上进之心灵;她用浅显的话语,讲述着研学的课程设计之思路;她用鲜活的案例,分享着研学的优秀学校之实践。她说:万物皆可研学。只要我们做好任务设计,就是牵住了跨学科学习的“牛鼻子”。因此,只有我们拥有发现的目光,研学资源其实就在身边,等着我们去开发和充分利用。只有经研学需求分析、筛选研学地点、全面信息搜集等前期工作,和课程思路确定、课程方案撰写的展开设计,还有复盘改进等后期工作,才能设计出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


20卜晓薇.png

教育论坛: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链接


坐落在寸土万金的广州最繁华地段,东风东路小学为学习而变。融合“大课程”、“大课堂”理念,在智能技术支撑下打造了三类空间,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成长天地。学校历经27年实践、反思、选择、创新,已发展成收获多项国家级成果的名校。卜晓薇副校长说:“跨学科学习不是多学科的堆砌,而是看不到痕迹的多学科融合。只有大格局的学校,大格局的校领导,才能培养出大格局的学生。”


21梁勇.png


让每个孩子都出彩,让学生在世界各地自由行走,这是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的宣言,也是梁勇副校长本次讲座的序言。在他看来,研学旅行可以让学习与真正世界深度链接。因此,我们要融合校本课程,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教师项目负责,将“研学”与“旅行”并举,以儿童视角、以学习者为中心、用互联网思想、以STEM为理念重新设计学习,让学生置身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才能获得真知、学做真人。


22胡淑华.png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代词人柳永14个字描绘了徽派建筑下的人间繁华。青瓦、白墙、飞檐,精致庄严的徽派建筑独具特色;勤俭节约、诚信经营的儒商,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长廊里别具一格的景观。胡淑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基于徽州情境的实践教育探索。徽州自古人才辈出,古有理学之大家朱熹和红顶商人胡雪岩,近有教育家陶行知和思想家胡适,“担当、传承、匠心、面对、谦卑”,胡淑华老师用五个词总结了徽州建筑的发展。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23武丽娟.png

武丽娟: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之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武丽娟主任为我们做了题为《研学因规范而安全》的专题讲座,武主任提出研学实践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保证安全。武主任主要从研学前筹备安全、研学中实施安全、研学后安全评估三大板块


深入浅出为学员们讲解,就是这样一份对工作的认真,让武丽娟老师收获了很多。

在我们的研学旅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安全问题,而安全是生活的基石,学生们所有的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才更有意义。


24汪冬梅.png

汪冬梅:服务学校的研学实践产品透视


大湾教育集团副总裁汪冬梅老师用她的经验告诉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就能做好一件事。中国的未来需要科技和教育的支撑,教育不是照本宣科。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需求。


25徐暐杰.png

徐暐杰:应急救护培训


研学旅行中,当学生突然晕倒,我们该怎么做?当学生摔伤头或者四肢造成大量出血,我们又该怎么做?我们是心慌意乱而手足无措,还是沉着应对而科学救护?一切的胸有成竹在于拥有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广东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老师徐暐杰带领他的团队,为我们开展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气道异物梗塞救护等方面的培训。培训现场,讲师们细致讲解操作要领,耐心示范操作步骤。学员们互做“伤员”,人人练习、步步过关、个个合格。最后,每位学员都通过了应急救护现场考核。


下载 (1).jpg


结业典礼篇:相逢是歌,分别成诗,再聚如画

剪一窗风景怡人,犹如华师校园的草木与砖瓦;

拾一段光阴增慧,犹如研学旅行培训十天光阴;

交一群友人暖心,犹如来自南粤大地兄弟姐妹。


29结业牌匾.png


时间总是捉弄人,让心情高低起伏。十天时光,似乎很长,它让我们彼此朝夕相处美美与共;十天时光,似乎很短,它让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分享研学乐趣就要彼此分别。相处时有多快乐,分别时就有多不舍。我们来自南粤大地不同的山川河流,却有着奉献教育的共同梦想心愿;我们没有相同的血缘基因,却有着相同的血脉情怀,彼此拥有同一种信仰,同一个梦想。


31结业优秀代表.png


30 替换.png


结业典礼上,行政班主任雷婧翎老师,身着旗袍、脚踩高跟,希望大家从这里开始都能旗开得胜,从今往向都能步步高升。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彼此怀念,有心有情就一定能够再次相聚。她用朴实的话语,诉说着最真切的感受;她用晶莹的泪水,闪烁着最深情的珍惜。或许,此时此刻,任何用词都是苍白的,因为内心的依依不舍,无法溢于言表;任何礼物都是轻的,因为内心的真诚祝福,无法形于物质。唯有彼此相望,将千言万语铭于心间,将美好祝愿化作他日相见。 

愿十天的相处情谊,像一缕阳光,让彼此的心灵即使进入寒冬腊月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愿十天的相处情谊,像一泓清泉,让彼此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如水;

愿十天的相处情谊,像一轮皓月,让彼此的眼睛即使身处夜晚也能望月怀远回忆曾经的你我。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

邮编:510631

电话:020-85217630

学部公众号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